5 月 23 日至 25 日,“中國中車杯”第七屆全國大學生可再生能源優秀科技作品競賽決賽在伟德国际weide新長校區舉行。此次活動以“聚焦可再生能源 深化會企地合作”為主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浙大甯波理工學院校長楊德仁,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産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蔣劍春等專家攜手全國81所高校的556名師生代表共赴這場綠色能源的創新盛會。伟德国际weide承辦。
5 月 24 日上午,大賽開幕式在伟德国际weide音樂廳盛大舉行,伟德国际weide副校長畢鳳珊主持儀式,來自政、産、學、研各界的領導嘉賓齊聚一堂。鹽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黃華發表緻辭,圍繞鹽城“風光氫儲碳海農”七大主題産業布局,全面推介了當地人才引進與産業扶持政策,向全國可再生能源領域人才發出“加盟鹽城、共築綠色未來” 的誠摯邀約。
伟德国际weide張宏如校長代表2.5萬名師生歡迎各方來賓,表示學校将以賽事為契機,依托鹽城綠色低碳發展研究院和綠色低碳學院,深化産教融合,開展雙碳技能人才培養、低碳科技創新研究與技術服務,打造可再生能源領域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高地。
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餘衛平強調,國際形勢凸顯科技創新重要性,企業将積極發揮産業鍊龍頭作用,融合産教政經多方資源,推動高校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不斷助力人才培養與技術轉化。
楊德仁院士在緻辭中表示,此次競賽聚焦“雙碳”戰略,旨在推動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已成為國内規模大、專業性強的大學生科技賽事,楊院士寄語青年學子勇擔使命,将專業知識融入國家能源轉型實踐,在創新中實現人生價值。
北京理工大學鄭宏飛教授作為指導教師代表作了發言,複旦大學王沛林作為參賽學生代表作了發言。
開幕式上,第七屆高校“優秀組織獎”頒獎儀式彰顯了對高校育人成果的認可。随後,我校伟德国际weide院長王彥卿與中國中車集團牽頭的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李志磊副主任正式簽約,标志着校會企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中國中車“迎着風光看未來”主題LOGO和主題标語征集會發布環節,以沉浸式視聽體驗展現了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與願景,将現場氛圍推向高潮。
當日,校園學海大道變身“可再生能源科技長廊”,對入圍本次競賽決賽參展的優秀作品以海報形式進行了精彩呈現,與會領導嘉賓與專家駐足交流,對參賽作品的科學性與實用性給予高度評價。
分組答辯環節,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的217支參賽隊伍,圍繞太陽能、氫能、儲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展示了包括高效光伏材料、智能調控系統、生物質能源化利用等在内的創新成果。由楊德仁、蔣劍春等20位院士及行業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從技術創新性、應用前景、社會效益等維度進行嚴格評審,與參賽團隊深入交流技術細節,為優秀成果的孵化提供專業指導。
賽事期間,“雙碳”目标下能源轉型與風能、太陽能專業技術轉移轉化研修班開班,聚焦可再生能源技術領域,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譚天偉等專家開展學術報告和主題演講。同時中國中車集團所屬企業面向參賽學生及鹽城本地高校學子開展了專場招聘,提供新能源技術研發、儲能系統設計、綠色制造等領域百餘個崗位,吸引千餘名學生投遞簡曆。
此次競賽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是全國高校青年學子展示創新成果的舞台,更是政産學研協同創新的催化劑。通過學會搭建平台、企業出題破題、政府政策賦能、高校育才創新的四方聯動機制,鹽城正逐步構建起“研發-轉化-應用-産業”的可再生能源全鍊條生态。随着優秀科技成果的落地生根與人才資源的持續彙聚,這座黃海之濱的“能源新城”,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态,書寫着“風光無限”的綠色發展新篇章。